文/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主任林育如、社區居住聯盟專員林子靖
參與社會住宅運動以來(2010年起),我們終於逐漸拼湊出台北市的居住圖像。例如與國外講師一起參觀松山區的延壽國宅,這一帶交通便利,生活機能良好,屬於「優質國宅」,30幾坪三房格局,目前仲介開價2千多萬元;仁愛路上濃蔭大道旁的帝寶,我們曾在門前人行道上舉辦記者會,這是價格億萬元以上的豪宅;還有參訪新落成的大龍峒公營出租住宅,這裡的一房月租金約1萬多元,已被搶租一空,三房約2萬元,因租金太高,還有空戶待租,可見連年收入158萬以下 的家戶都覺得太貴。看著簇新的建築,雖然是市政府標榜為解決青年及弱勢者居住的需求,然而,弱勢者肯定是住不起的。
於是,我們再沿著木柵路緩坡而上走訪安康平宅,這裡現有1,024戶,屋齡40年,每戶約14坪,每月負擔約200--400元的維護管理費。社區裡設有圖書館、幼稚園、公園、游泳池,乍看之下,雖然房屋舊了點,但寧靜祥和,是個居住的好地方。不過當進入社區後發現,這裡沒有電梯,樓梯間狹窄而陰暗,房間格局非常狹小,採光、通風缺乏,走到最末一排,我們看到家家戶戶門前堆著資源回收物品,而穿過公園來到另一區,陽光映照下的屋舍旁是一排輪椅,造訪安康平宅社工室時,剛好看到一位男士忿忿不平的和社工爭論,為何他不能住進來?可見這裡的房舍是供不應求。
陳怡伶老師 二十年前曾參與平價住宅 的研究,當時報告的結論是:平價住宅本身是為德不卒的政策,因為在規畫時,採弱勢「集居」的方式,使社區內盡皆老弱殘窮,管理時,又形同上對下的審查、監管關係,使社區難以活化,居民情感難以建立。
二十年來平宅改建談了好幾次,卻因為主管的社會局缺乏建築/住宅專業,跨部門之間也未整合,加上台灣整體對弱勢者居住權益的漠視,平宅「貧民窟」的標籤一直存在首都,成為住宅政策的負面教材。
近年因為高房價民怨,於是郝市長提出「小帝寶」構想、推動公營出租住宅,但卻面臨市民結合民代抗拒施壓,大家都擔心平宅貧民窟效應,導至房價下跌。不管市府召開座談會、提出建築規畫方案,再三保證品質,而且歷次政府及媒體大規模民調也顯示有90.1% 民眾支持興建社會住宅,但只要政府一公佈興建地點,當地市民便群起反對,這種情形直到去年突然豁然開朗。
起初市府選定文山區萬芳、萬利、政大附近等社區推動,結果遭遇居民激烈抗爭,頻向議員陳情施壓,而市長又急切落實政見,延宕已久的安康更新案遂搖身一變,成為最佳的解套辦法,將公營出租住宅計畫轉至安康施行,一方面避開市民反彈聲浪,一方面也藉此服務安康選民,由於安康平宅住戶可以登記戶籍,人人都擁有選賢與能的一票 ,此外安康鄰近居民也期盼更新,為環境注入新氣象,於是安康更新案如火如荼展開。
市府提撥了134億預算,分三期進行更新,更新後將增加至3,336戶,全數做為公營出租住宅。預計今年底完成第一期基地的規劃設計,明年辦理施工招商作業。
面對更新時程的緊迫,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與李新、李慶元、厲耿桂芳議員於3月底共同召開「安康平宅更新改建公聽會」,除了肯定市府增加只租不售公營住宅量,並提醒應更關注平宅內近九百戶弱勢家戶的居住權益。公聽會後,社會局即邀集專家學者、社福團體召開「安康平宅改建公營住宅後弱勢居住需求討論會議」,歷時一個半月,就「安康公營住宅定位、弱勢家戶設定、營運管理機制、建築規劃設計原則、社區活化機制」等議題,完成初步討論。
更新必須優先保障原住戶權益
都市更新照理應是讓市民共享成果,為更新而驅趕弱勢,是你我都必須同感憤怒的,但願這種情形不再發生。市府承諾此次安康平宅更新計畫,將保障社會局原有1,024戶弱勢戶數量,並考量原住戶負擔能力,編列預算補貼租金差額。
回顧過去政府處理眷村及老舊社區更新、農地徵收或違建戶拆遷,經常是協助另行安置,鮮少考慮原住戶對環境的依附情感,「迫遷」悲歌不斷上演,例如之前樂生療養院案,此外,98年福德平宅參與「廣慈博愛園區BOT案」,市府在未確認開發前,即把福德平宅住戶3百多戶(多為獨居弱勢長者),透過其餘平宅、安養機構、民間租屋等方式安置,也未能保證原住戶能否在開發完成後搬回居住。隨著市政府與開發公司終止契約後,福德平宅迄今已荒廢2年,台北市平宅數量也僅剩1,544戶(原2048戶),直接影響的是低收入戶的居住權益。
還有最近紹興南街案 ,台大限期違建戶搬走,也未考慮社區60年來的歷史環境因素,以及住戶的弱勢現況,所幸在台大學生自發的為弱勢爭取居住權,校方已願意朝保障原住戶居住權的方向與開發商合作。
多元社區發展、優質建築設計,消除鄰避效應
安康社區更新後,除保留原社會局服務的1,024戶,其餘結合公營出租住宅政策,以市價七折的租金優惠,吸引一般青年及家戶入住,採混合居住模式,並規劃多元商業設施、社會企業、文創工作室等,增加在地居民就業、創業機會,透過社福、公共設施,提升社區整體環境與生活品質,使安康呈現多元生態面貌。現有的平宅空間規劃,只是提供最低的居住需求,空間裡無一不讓人感到生活的困窘,加上區域位處邊緣,鄰里盡皆弱勢,缺乏彼此激勵向上的動力,如何能期待脫貧?去年台北市大龍峒公營出租住宅的推出,在於強調要透過好的建築品質,改善社區景觀,提升社區價值,降低居民的反對聲音,若能再加上多元的社區發展規劃,相信鄰避效應自然會消失。
邀請民間團體參與規劃 實現居住正義
長期以來,政府的住宅政策,偏重建築及開發專業,使政策討論只落於討論蓋住宅這一件事,而遺忘居住在住宅內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導致對弱勢者的需求不是「視而不見」,要不就「自以為是」,都發局和社會局專業互不侵犯也少談合作。而這次的安康更新計畫,開始讓住宅的規劃設計與人的居住需求,可以一起被討論。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成立,就是創造一個社福與住宅專業互動溝通的平台,這兩年來成員收穫很多,並積極參與政府的相關規畫討論。例如,新北市青年住宅規畫案有崔媽媽和伊甸、OURs的投入;安康也有社會住宅聯盟及OURs、老盟等夥伴參與。「居住正義」的落實是在規畫之初,有各相關專業的參與,實際了解弱勢居住需求,針對需求提出方案,而非再重蹈覆轍,花更多的精力做事後的修補。
結語
去年12月立法院通過住宅法,明訂社會住宅為只租不售並保障10%以上房屋提供經濟及社會弱勢者租住,然而台北市郝龍斌市長力推的公營出租住宅,卻讓我們失望了,因為在申請對象及租金設定上是排擠弱勢。現在郝市長宣布「安康公營出租住宅旗艦計畫」正式啟動,以「建物最新、樓層最高、戶數最多」勾勒未來的旗艦願景,我們希望未來除了建築硬體的改善外,軟體面的制度與配套服務,要回歸到弱勢家戶的生活需求做更細緻規劃,使安康更新案能更具備社會住宅的理念。
弱勢者可能是你我,弱勢者也是城市的一份子。我們期盼從安康開始,這道社會住宅的曙光能讓台北市成為一座友善城市,而不再只是寸土寸金的首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