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聚焦生活品質的服務

2011社區居住研討會及工作坊報導
     文/編輯小組
  3月21~25日社區居住聯盟邀請Arduin基金會執行長Jos van Loon再次來台演講分享Arduin去機構化的經驗,並主持為期三天的工作坊,感謝內政部補助,以及中壢啟智技訓、瑪利亞基金會、陽明衛福所協辦,所有講義資料已PO上網。歡迎瀏覽http://communitylivingorg.blogspot.com/

  荷蘭於1994年開始推動去機構化,而Arduin是第一個實踐的機構,也是目前唯一完全去機構化的組織,講師Jos van Loon執行長分享一段影片,一群教養院工作人員陸續被警察押解驅離,黑白影像記錄著這段震驚荷蘭的事件,這是Arduin前身的教養院,因決定賣掉院舍,並將政府補助再蓋一座院舍的經費,改到各地購買一般住宅,解放所有院生到社區中居住,部分無法接受組織變革的員工,以霸佔教養院的方式抗議。

  接著一段影片介紹去機構化之後,服務使用者在Aduin的生活、工作及教育(生活品質學苑)影片,從「提供完全的照顧服務」轉移到「提供顧客想望的支持」,曾在教養院擔任心理師的Jos提醒,有好的「照顧品質」不代表有好的「生活品質」,因為聚焦「生活品質」所以組織必須轉型,於是需要更多的創意來因應服務的轉變,例如,從1個教養院轉型成在25個地區的135個家,因此產生大量交通需求,有員工建議開計程車租賃公司,因為是非營利組織經營可享免稅,於是600位工作人員去考駕照,完成這項NPO創舉;其他還有原本在早療日托機構工作的,轉變成支持孩子到一般學校融合教育;原本在中央廚房工作的廚師到庇護餐坊支持服務使用者就業…等。


  為了控管服務品質及加強家長的參與,Aduin更發展一套線上作業系統,包含SIS、ISP、POS等工具都可以在線上作業,網頁上還有服務所需的專業資料庫及連結,工作人員隨時可運用,家長也可以上網了解孩子的ISP和每日活動情形,此外,還有生活品質學苑約150種課程的訊息,以及「住宅局」、「職缺銀行」等提供顧客居住及工作選擇的支持。

  Aduin去機構化前後工作人員都是1,200人左右,不同的是去機構化之後,管理階層只有8位(1位主任,7位管理者),行政祕書人力約1.8位,行政管理經費只佔總經費8~10%(一般機構約20%),而工作人員的職務原本約50%在做第一線工作,現在則提高到90%,顯示絕大多數經費、人力都是使用在服務使用者本身。

  Jos表示轉型過程的討論中不能有”but”的思考,而成功的支持性居住服務過程中的要件,除了聚焦生活品質,使用以個人為中心的計畫、支持典範並賦權予工作人員和服務使用者,因此成果評估很重要,需要強而有力的領導、勇氣與具彈性的面對改變。

  Arduin建立了專業服務團隊,包含一線工作者、心理師、教練及個人助理(PA)為每個家提供支持,職務類似台灣的生活服務員、社工、督導及教保員,而Arduin研究也顯示家長對目前社區居住服務的支持品質是正向的,超過81%感到滿意,有21%感到非常滿意。Arduin去機構已運作15年,財務是健全的,以社區為本位的組織,使用的是居住式教養院預算,證明成本並沒有提高!重點是發展出為智能障礙者提供支持的一個新的模式!

  通常家長是社區居住最有利的倡議者,並透過人權運動使居住在社區變成法定權利。Jos提到Arduin在1996~1998年間陸續購買135個房子,剛開始服務使用者會搬來搬去,組織會提供機會讓他們選擇;還有一位服務使用者很開心的告訴他,他終於擁有自己的浴室,這是53年來的第一次!

  關於實務工作的建議,Jos分享在之前的機構偏重”福祉”的服務,主要是因為服務使用者在機構裡生活,沒有什麼機會選擇(擁有),現在回歸社區生活,落實以個人為中心的支持系統:輸入、過程、輸出,由右到左的思考,Jos輔以一張步驟表說明如何操作SIS、ISP及POS,並提醒工作者不要期待一開始就是一個完美的ISP,也許一年出現一次或三年,但透過步驟表的系統不斷修正才是最重要的。

        由Jos與夏洛克博士、比利時大學共同研究發展的「個人成果量表」(POS),也是此次工作坊的重點指導,當他詳細解說每個題項後,我們才了解每一個問題的關鍵點,是很生活化,而且必須與各領域訴求相呼應,操作前的準備(暖身),以及從哪個領域題項切入,都必須很有技巧的協助受訪者參與。


  Jos這5天行程緊湊,每天都精神奕奕的演講、主持,這5天也讓我們看到Arduin的組織發展之輸入、過程、輸出是完全符合邏輯,具有策略的系統,而我們也從Arduin經驗了解當組織真正聚焦生活品質,機構轉型、組織效率效能提升、滿意度提升等,這一切都將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