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友善城市系列之二~新竹市

【專題報導】友善城市系列之二

一個為弱勢追求幸福的城市

專訪新竹市政府社會處身障科廖英玲督導

文/編輯小組

  新竹市是台灣本島面積倒數第二小的縣市(僅大於嘉義市、連江縣),這裡因科學工業園區發展帶來進步城市的印象,也是金管會98年統計存款比率的「黃金五縣市之一」,本刊上一期「99年社區居住單位調查」中,新竹市的表現是全台第一名,共辦理11個居住單位,因此編輯小組於2月23日前往市府專訪身障科廖英玲督導,廖督導從88年開始擔任身障科第一位督導,全程參與了市府推動社區居住服務的歷程,從她的分享中,我們發現新竹市具有以下特色:

1. 因區域生態關係,促成發展「社區居住」服務。

2. 市府專案規劃「心智障礙者多元支持社區居住服務委託服務計畫」,每年固定編列預算維持及發展 (約300~650萬)。

3. 現均委託新竹市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

4. 全台第一個由市府購買國宅來推展社區居住服務。

要走就走正確的方向

  新竹市因面積較小,境內並未發展大型教養院,民國70幾年,台灣已有小型化(30人以下)的社區家園或團體家庭陸續設立,因此發展社區家園是最初的想法,此時新竹市天主教仁愛基金會要找房子安置成年心智障礙者,向內政部申請補助成立了「好望角家園」,總共14位住民入住,這群原本在由教會提供的院區裡居住的住民們,開始進入一般社區中生活,對住民和工作人員來說都是一大挑戰,陳寶珠主任一篇記錄90年前後推動居住服務的心路歷程「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模式—好望角與仁風社區家庭的故事」http://www.charity.org.tw/share/info.aspx?sn=7),文中提出許多專業建議,如今10年過去了, 所有的狀況、問題分析和建議仍適用於現今。

  當時,市府曾與寶珠主任、周月清教授、陳美鈴執行長一起討論更人性化、社區化的居住模式應如何推展,92年,時任市長林政則在聽取學者專家的建議及好望角家的經驗後,尊重社福組織推展服務的需求,決定撥款購買即將完工的公學新城國宅共6戶,委託仁愛辦理社區居住服務,這是一處兩千多戶的大社區,住民可以自然融入社區生活,而這6戶其實也就是一種「社會住宅」。


  95年,內政部頒布社區居住服務方案,仁愛已累積專業經驗成為其他團體觀摩學習的主要單位之一。

與先進國家的服務品質接軌

  當我問到為何選擇委託同一組織承辦?廖督導表示第一個考量是「專業」,仁愛團隊向來擁有優異的品質口碑,不僅在新竹,在全國也是屬一屬二。第二是「可行性」,仁愛已有仁風社區家經驗,當時仁風已朝半獨立居住模式支持,服務已走在前端十年。

  因此市府信任其專業,不僅視為合作夥伴,也是老師,讓公部門了解進步的服務思惟,而在與仁愛團隊互動討論時,看到組織在提升服務使用者生活品質的堅持,不僅願意嘗試新的服務模式,也樂於和其他組織交流分享。

  98年底廖督導也參與由本聯盟承辦的荷蘭觀摩活動,參觀包括Arduin基金會辦理的社區居住,參觀後,她對市府及仁愛的工作更有信心了,除了空間環境上無法和荷蘭相比,但服務品質上是毫不遜色的。

  廖督導表示未來還是會考慮開放委託其他單位辦理,但品質的考量還是最重要的。

永續經營的「家」

  如前面所提,新竹市的社區居住服務比內政部方案更早實施,即「心智障礙者多元支持社區居住服務委託服務計畫」,廖督導說明此計畫乃依據身權法第50及51條規定辦理,一開始以公學新城6個家為主,入住前亦編列開辦費,補助必要的設施修繕及設備購買,因為是市府產權,無須編列租金預算,初期每年編列約300~500萬預算,經費來源主要是公益彩券盈餘分配基金,隨著服務需求增加,但已無國宅可購買,因此部分居住單位是到各個社區租屋辦理。

  市府希望能朝一年增加一個居住單位努力,100年的計畫中之服務項目也增加了「獨立居住」與「到宅服務」,讓服務使用者及家人有不同的選擇,提供更個別化的支持。

  此外計畫中規定每一居住單位人數以5人為限,較內政部6人以下更彰顯提升身障者生活品質的企圖心,其實,一般來說城市的住宅空間三房兩廳已屬大戶,想像6位來自不同家庭的成年男士或女士住在一起,能否有家的氛圍?一個居住單位人數的多寡與寢室空間安排,對經營一個家的氛圍,是絕對有影響的。

  而「家」的樣態原本就是多樣的,必須依個別需求提供個別化的支持,並堅持「支持」而非「管理」才能使服務使用者真正成為家的主體,才能認同這是屬於他的「家」,這部分藉由仁愛的專業來達成,而市府則提供穩定充足的經費,使服務能持續。

  廖督導說明當初開辦社區居住時,為了與教養模式脫離,市府有三個堅持:

1. 不與「教養費」掛勾,且服務使用者必須付費,每月平均約3,000元左右,低收入戶者由市府補助。

2. 能獨立自主生活,不投入太多人力,有別於一般住宿機構,所以服務使用者的評估必須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強者。

3. 視同一個「家」,服務使用者是長期而固定居住與生活,由市府逐年編列預算支持組織永續經營。

一個對弱勢者友善的城市…

  仁愛陸續成立11個家,未曾遇到社區排斥情形,廖督導與余丹鳳組長都感到很幸運,回想85年好望角家設立時,當時很擔心居民反對,不敢做宣傳,還事先演練,萬一遭遇抗爭時的處理步驟,結果一切平安。而仁風家是在國宅裡租賃,因為仁愛已在該區設日間服務中心,和居民互動良好,當住民入住後,社區很自然的形成支持網絡。公學新城家更特殊,完工時,一般住戶已知道有6戶是屬於市府的,但不清楚用途,當住民入住後,也很自然的接納,原本還想安排住民打掃社區環境,但考量標籤化影響,於是放棄。

  廖督導坦言「國宅」在當地是相對較低價的住宅,加上外來人口多,也許因此使居民有較強的包容力。然而國宅在政府低價促銷下,存量幾乎是零,近來丹鳳組長嘗試到品質較高的大樓社區找房子,發現住戶或管委會有質疑的態度,讓服務團隊感到困擾。新竹市能否普遍的接納身障者為鄰,成為真正的友善城市?考驗著社區居民,也考驗著服務團隊。

「社區居住」發展的困境

  市府對「社區居住」始終抱持著經營一個永續的「家」的理念,然而在面對每年政府預算審查時,會有部分議員質疑:為什麼只服務這幾位?個案應該要流通?…這些爭議都顯示對「家」的定義及資源運用,容易衍生意識形態上的爭議,廖督導表示市長和議員的支持,是「社區居住」服務永續的關鍵,許明財市長很支持,市府團隊也會堅持理念,持續溝通,讓居住服務走在正確的方向。

未來的展望

  由於「社區居住」在新竹市的發展是很積極而前瞻的,計畫中除了增加「獨立居住」與「到宅服務」外,考量住宿服務需求的增加,市府另將多元發展如團體家庭;或結合家長力量成立自閉症(肯納)家;或類似美國的成人寄養家庭;夫妻家庭與房東同住或社工支持等方式,看著認真的廖督導描繪居住服務的圖像,編輯小組很感動,這是一個有創意、有想像力的政府團隊,一個努力為弱勢者追求幸福的城市。

【後記】

從千千家看「獨立居住」的機會與命運

  雖然社區居住服務的推動包含「獨立居住」型式,可是在已操作十年的新竹市,仍屬極少數,目前僅成功支持千千一位獨立居住。

  千千原本住在好望角家,初見穿著西裝褲、白襯衫,禮貌斯文,生活自理良好的他卻與住民相處困難,經面談評估,千千也表達怕吵想搬家,剛好有位同仁的房子想分租,於是千千一人獨立和房東同住,白天到仁愛啟智中心工作,晚上回家,和房東如家人一般一起看電視,分享心情,工作人員每兩週探視一次,千千的兄妹也很支持他的選擇,千千現在很自在的生活,也是啟智中心的好幫手。

  然而,為何沒有其他服務使用者要求獨立居住?廖督導與丹鳳組長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社區居住」方案本身的發展。專業團隊人力及經費來源在各縣市都是不足的。二是服務使用者家人的考量。一年多來有兩位服務使用者評估中,但家人還是不放心,仍停留在機構式全天24小時的管理較有安全感的考量。千千成功獨立居住可說是適當機會和命運相結合。

看到「社會住宅」的必要性

  市府當年有魄力的購置6戶國宅,屬於公有財產,弱勢者進住時,社區接受度相對較高,且擁有產權,使市府可將經費使用在其他的軟硬體服務上,而非消耗在租金。北科大建築系黃志弘副教授(住宅法草案社會住宅章研擬之六人小組之一)曾指出「社會住宅」是政府累積福利資源的方式之一,逐年累積後,社福發展將更有彈性,不受房地產波動影響,值得有計畫的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