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

充滿喜和樂的小城故事


拜訪喜樂保育院附設喜樂1家及喜樂2家
文/編輯小組

每天下午5點左右,會有一列隊的腳踏車沿著太平路奔馳回家,她(他)們是剛從喜樂水餃工場下班的夥伴,從去年八月起,她(他)們陸續搬到二林鎮上的喜樂1家和2家居住,老師們笑說兩家是「轉角,遇到愛」,因為是只隔著轉角的兩棟販厝,目前1家有5位女生,2家有2位男生,因為年齡相近(20多歲),大多剛從彰化啟智高中畢業,所以經常互相串門子,這裡是鎮上比較熱鬧的地方,但還是保有海鄉濃濃人情味,加上許多喜樂老師也定居在附近,因此不只住民串門子,老師們及老師的家人們也常常來串門子,住民下班後,門不閉戶,室內不用脫鞋,自在的進進出出,平時隔壁機車行老闆會幫忙留意門戶安全,一位自行在市區餐廳就業的住民,她因下班時間和大家不一樣,如果太晚回家,老闆鄰居會提醒老師,「守望相助」在這裡是很自然的事,不因為身心障礙而有差別。

曾玉燕組長和我們分享喜樂保育院的居住服務現況,二林院區、萬和院區各設置120床,現在都已滿床,其實,不僅喜樂,彰化的居住服務長期面臨供不應求的情形,約有100多位在等待候補。由於前兩年主管上了心路基金會辦理的SIS課程後,改變機構服務的思考開始萌芽,之後參訪立達啟能中心辦理的社區居住服務,改變的策略更明確具體了,去年,很多家長來詢問床位,工作人員評估時發現有些青年的功能很好,應該可以接受社區居住服務,於是向縣府申請辦理喜樂1家與2家。


兩個家從去年八月開始籌畫、入住,一開始找房子,很幸運的遇到二林獅子會詹會長來喜樂捐助助養費,請詹會長幫忙合適地點尋找,於是他很慷慨的將自己兩棟房子租給喜樂。

練習為自己做決定

在評估入住資格時,曾組長強調一定是以服務使用者的意願為主,即使家長主張讓青年接受社區居住,如果青年不同意,評估人員還是會婉拒。也曾有三位試住後選擇回原生家庭,也有家長捨不得孩子離家的,這時工作人員會盡力和家長溝通,以尊重孩子的選擇為優先。

黃老師提到一開始不管買東西、吃東西或做任何活動,住民會習慣的問老師,再等待老師指示,這時黃老師會把問題再拋回去:「那你覺得呢?你想要…..」來鼓勵他們自己思考,自己做決定,出去用餐也是耐心陪伴,協助他們自己做選擇。這樣嘗試幾個月後,現在談到休閒活動,大家反應就很熱烈,會主動提議要去烤肉、逛街等,老師只要在旁引導討論如何分工、時間安排、邀請誰,活動內容都是由他們共同決定。

賺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入住喜樂家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有一份工作,除了水餃工場外,有一位在西餐廳,一位在木材工廠上班,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第一次過有工作有薪水的生活,他們喜歡到7-11購物,也會自己去理髮,老師說他們真的很在意「賺錢」這件事,包一顆水餃0.6元,每天都會跟老師分享當天的成果,雖然工作會有壓力,不過領薪水時的快樂和成就感明顯寫在臉上。曾組長說,喜樂水餃很有名喔!網路都可以買得到,目前有4位服務使用者在這裡上班,購買水餃就是在幫助他們就業,真是一舉兩得。

不過財務規劃的學習還是有很多挑戰,例如,有次一位住民看中一雙定價790元的涼鞋,老師分析說:「這要花你包一星期的水餃所賺的錢ㄟ…」
於是又逛了好幾家,結果住民挑來選去還是同一雙,老師決定幫忙殺價,讓她花750元買回家。

黃老師說,以前住民都是用別人用過的,或是人家送的東西,很少有自己挑選、購買的機會,她觀察在機構、在學校的服務使用者,基本上也沒有太多個人選擇的權利,甚至個人情緒表達也很少獲得支持,這對曾擔任代課老師的她衝擊很大,她回想從事教育工作時,很少去碰觸孩子的生活,只關照孩子在校的課業,安全快樂就好,沒想到對這群成年的身障者來說,進入生活中,大小事的「選擇」還是要經過指導和練習的。有收入對他(她)們來說太重要了,不管多或少,生活的自主權和尊嚴就從這裡一點一滴建立起來。

開啟新生活之鑰

喜樂家的住民擁有兩把鑰匙,一把是大門的,一把是房間的,拜訪當天,老師告知有台中的客人要來參觀,如果自己房間不想被參觀的可以先鎖起來。

剛下班的小琪帶我們參觀她的房間,簡單的擺設中,最吸引目光的是床頭各式的布偶;小玉也邀請我們參觀她房間,搬來不久的她,屋內還空空的,不過她很開心的秀剛買的新鞋;另一位住民則是到2家用晚餐了,沒空招呼我們,還有一位從進門就憂鬱的坐在一樓沙發沉默不語,老師說她最近感到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這時,我們看到小琪輕輕的過去拍拍她,一邊招呼我們,一邊留意她的情形,老師說小琪會招呼她吃飯、看電視,給她安慰,陪她度過每次心情的低潮期。

黃老師說剛入住時,住民要適應新環境和新夥伴,難免起衝突,輕則擺臭臉,重則大哭,甚至摔東西,這時其他住民會過來抱抱,給予安慰。「女生比較貼心」,黃老師感動的說,她們不僅會關心彼此,她自己生病時,也受到貼心關懷,還主動幫忙管理家務,讓人很窩心。

有次住民發燒,老師和她說好不要鎖房門,老師會每隔兩小時進去幫她量一次體溫,隔天住民較恢復了,輕輕的和老師說:「我知道你晚上都有來看我喔。」單純的謝意,黃老師盡收心底。

家長也反映孩子接受社區居住服務後,變得比較有專注力、比較認真,回家情緒也比較穩定,會自己安排生活,有時會主動協助做家事。

和孩子一起走進社區

住宿服務是喜樂的起點,從服務小兒麻痺孩子到成年智能障礙者,一樣秉持創辦人喜樂阿嬤的信仰,幫助最弱小的生命,這幾年,組織開始嘗試導入SIS和POS,再加上開辦社區居住服務,對工作人員來說,要改變很多舊習慣。

例如,以管理的態度要求服務使用者遵守,制止其情緒的表達,以安全考量禁止個別化的活動等等,自從用支持的理念和服務使用者一起在社區生活,發現彼此互動變得活潑又有趣,連機構內老師看了都很羨慕,曾組長表示,未來會考慮轉銜服務,讓機構內有意願的服務使用者轉到社區居住。

近黃昏時,我們離開喜樂家,和老師、住民道別,也和社區裡散步的鄰居道別,這裡真的是充滿喜和樂的海邊小城。

給彰化一個讚

彰化縣府在前年委託慈沁基金會辦理社區居住後,認為成效頗佳,去年再委託喜樂承辦兩個家,預計明年慈愛也會開辦,面對縣民居住服務的需求,我們肯定縣府跳脫辦理大型機構的舊思維,嘗試提供社區化、小型化的居住服務,而且據了解,推動以來沒遇過社區抗爭,縣民對身心障礙者十分友善,在此也要給彰化人一個讚!

喜樂小故事

瑪喜樂女士:「可憐的孩子在冰冷的地上爬,我向上帝禱告:噢,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於是1960年她賣掉美國的財產,隻身來到台灣服務,1964年創辦二林小兒麻痺保育院,1970年改名喜樂保育院,提供小兒麻痺患者住宿服務,1991年起開始智障者托育養護服務。喜樂阿嬤於2007年過世,她幫小兒麻痺患者從在地上爬行到裝義肢站起來,改變弱小孩子一生的故事於2008年出版繪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