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三個女生的故事,她們從少年甚至兒童時即離開家庭進到教養院生活,而後離開教養院回到一般社區中居住,這時她們都已經30幾歲了,外面的世界不再是遙遠的距離,有很多家事和生活安排都得自己來…,種種的體驗才正開始。
霧峰市區一棟鬧中取靜的大樓社區九樓是她們的家,從廚房陽台可以遠眺市區。對陌生人比較不安的阿祖,從我一進門就靜靜地站在陽台看著遠方;熱情的阿珠則挑起主人任務,引導我參觀這個家;而口語表達較弱的阿華,專注的執行她回家後的例行工作:洗澡、洗衣服,然後開啟電腦玩益智遊戲。
歷經一年的籌備期
這是瑪利亞基金會辦理的第一個社區居住單位,開辦前,由時任住盟秘書長李婉萍帶領團隊做開辦準備,團隊成員多來自瑪利亞基金會附設霧峰教養家園的同仁們,從讀書會、參訪其他居住單位開始,大家努力學習「從照護者轉變為支持者」,改變服務思維,從教養指導的角色轉變為服務提供者,尊重障礙者所欲從事的活動和生活,看似簡單的原則,其實是一堆瑣事的開始,例如:房子的選擇、佈置、鎖匙管理、住民問題行為、假日安排等,樣樣考驗著服務提供者對社區居住服務理念的實踐與堅持。
振興家計畫主責人林網市主任,回想起開辦之初,總是滿懷感恩,感謝社福夥伴無私的經驗分享,包括台中信望愛、新竹仁愛啟智、中壢啟智技訓、心路基金會北區南區、嘉義聖心….等等;也感謝天主的護佑,如當初找房子時,原本看上另一棟大樓,房東也同意了,然而當社區管委會知道是租給心智障礙者,就開始委婉規勸房東拒絕,服務團隊為免房東為難,於是另外找房子,皇天不負苦心人就在旁邊另一棟大樓找到了這一住屋,兩夫妻都擔任大學教授的房東很認同社區居住理念,不僅留了很多傢俱給住民使用,還委託樓上秦伯伯關照住民需求,而秦伯伯曾經當過瑪利亞的志工,本身也是管委會委員之一,在他協助宣導下,承租過程、入住都十分順利,現在,社區中如果有發起團購或活動,大家都會通知住民一起參與,相處十分融洽,去年中秋節,社區舉辦摸彩活動,住戶們還提議將部份獎品捐給瑪利亞基金會呢!誰能想到原本被動、需要被照顧的大女生,今天成了基金會的親善大使!
她們的故事
當一般人看到她們能把房間整理的很好,塞滿一冰箱的食物,甚至會片魚、煎魚,應該很訝異當初她們為何會被安住在教養院裡?其實,她們都是成長在弱勢家庭裡,在台灣缺少其他住宿服務的選擇時,不得不安排到教養院居住,從此和家人難得相聚,並開始接受集體照顧式的生活。
其中一位是因為母親同為智能障礙者,當主要照顧的父親去世後,家庭功能頓失,由政府安排住進全日型的教養院居住。
一位是雙親都是障礙者,因無力養育照顧,於是和同是障礙者的弟弟從小就在教養院長大,而另一位弟弟智能、肢體均正常,他長大獨立後一直想把姐姐接出教養院,不願姐姐繼續接受集體照顧式的生活,但實在經濟能力有限,直到看見姐姐接受社區居住服務後,終於放下一顆焦躁憂慮的心。
一位是老榮民的女兒,媽媽也是智能障礙者(重度),父親非常疼愛她們母女,捨不得送到教養院去,也有老朋友願意相挺接手照顧,但他們年紀都太大了,難以負荷,父親過世後,只好安排她們到教養院居住。
從上一期【住盟會訊】周月清教授的論文中,可了解台灣近年來雖然逐漸提高小型居住單位(30人以下)的比例,但大型教養院的床位數也同時在成長,顯見台灣仍以教養院照護為主,障礙者家人在居住服務的選擇上仍不夠多元。瑪利亞振興家的設立不僅為三位障礙者提供更人性化、個別化支持服務,也企圖反映有很多障礙者有能力過獨立的生活,只是政府政策缺少提供給他們一個機會。
有趣的新生活
三位女生經評估能力和機會,白天分別在霧峰家園或台中教育大學等社區環境做清潔打掃工作,假日則去農場種菜、到鹿港或一中街逛逛街,有時也到慈濟回收站做志工。她們最喜歡研究食譜,然後到市場買菜回家烹調。有時豬肉攤老闆會優待她們買豬肉送香腸,買青蔥送青菜,不過偶爾也會發生掉了錢、忘了拿菜等情形,我想這是大家都曾有過的經驗。剛開始,一頓晚餐下來,一人給自己分配約30顆自製大
水餃,吃得不亦樂乎,在教養院可能沒這麼自由,但幾次下來,她們開始關注身材,不再吃那麼多了。還有使用電腦也比在教養院自由,阿華不用跟人搶,一個人盡興的玩顏色、體積配對的益智遊戲。
網市主任與同仁曾對三位住民做過生活品質滿意度的調查,都高達90%以上。其實,剛開始有人還曾吵著想回教養院哩!因為有工作而有了一點工作獎勵金,面對生活大小事也開始需要她們自掏腰包,教養院夏天整天空調吹得很舒服,在這裡可要為了省電費而忍耐一下;以前等著乾淨衣服和吃飯,現在得自己洗衣、晾衣、收衣服,還有張羅三餐….,但最終她們都決定留在振興家,我想對她們來說獨立自主的代價仍是美好的。
看見障礙者的能力而不是缺陷
我問起她們的願望,阿華只是低頭微笑,手中拿本食譜靦腆的翻閱著,阿祖說想存錢買照相機,阿珠想的可多了,想買隨身碟、收音機,存錢給媽媽做牙齒....,一旁網市主任微笑的看著三位大女生從教養院到社區居住以來的轉變,她談起過去擔任霧峰教養家園園長三年半,後來轉任社區居住主責人,這一路走來很辛苦但很滿足,過去容易忽略障礙者個別的需要,現在則是以服務對象的想望與欲求為中心,例如這三位住民,其實就是把她們原有的能力還給她們。而她也發現原來支持心智障礙者自主、獨立,竟是如此的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